传送门: 收藏本站 开通会员
首页 星级评定 4.13.1.2心理辅导知识培训文件
docx

4.13.1.2心理辅导知识培训文件

阅读 150 下载 13 大小 24.02 KB 总页数 8 页 2023-07-28 分享
价格: ¥ ¥4.99 VIP享受全站免费下载特权
下载文档
/ 8
全屏查看
4.13.1.2心理辅导知识培训文件
还有 7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8 页,下载后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本站所有文档资料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使用,禁止商用和二次传播, 一经发现禁用违规账号所有权限,费用不予退还,情形恶劣者, 我站将追究侵权责任。
                                            运营管理文件 三 心理知识辅导培训文件 (一)心理疏导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子女不得不在外面打拼,所以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子女不在身边以及年龄的增大等因素都会增强老人的孤独感。老化情绪会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那么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下面为您介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1、黄昏心理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2、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3、无价值感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4、不安全心理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5、老年性精神障碍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6、老年性精神病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空巢老人心理问题1、空巢老人一般孤独感强社会化生活方式,子女不在身边以及年龄的增大等因素都会增强老人的孤独感。有些空巢老人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觉外,别无他事,这种生活产生孤独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需要社会、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个人方面:多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可以和同社区的老人结成对子,互帮互助,互相照顾。政府方面:可以健全养老机制,在精神上,心理上给予更多支持。社会方面:可以动用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动员社会自愿者帮助老人。2、空巢老人容易患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显着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空巢老人抑郁症是老人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空巢家庭,空巢老人抑郁症的产生显然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又退休在家,一天没有事情可做,很容易产生抑郁症。3、空巢老人失落感强大都空巢老人没有工作,没有事业,特别容易产生失落感,对于那些退休前位高权重的人,这种感觉会更强。这时的空巢老人会感觉自己老了,没有用处,情绪低落。对于这种失落感,老人可以适当找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自己过的更加充实。4、空巢老人容易产生衰老感空巢老人衰老感是指老人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做事有种力不从心。人生进入老年,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当空巢老人出现这种衰老感时,要正确认识,坦然面对,也可以适当加强身体锻炼。老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1、要注意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听听老人的心声,如老人退休前后的适应或居住、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的情形,以及老人对其生活的满意度等。从这些方面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另外,倾听本身就是一个帮助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有时候,老年人通过一番絮絮叨叨的述说之后,心情就变的格外的愉快了。2、要注意观察老人的神态要注意观察老人的不安神态,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老人不安的。一般可以从下列因素找到原因:老人的文化背景,老人的价值判断与态度,社会对老人的看法与偏见,老人对社会的反应以及老人适应社会环境的情形。3、了解老人的交往,通过了解老人的亲友交往状况来了解老人的心理。了解老人结交朋友的状况,老人对友谊,尤其是异性友伴的需求,与人相处或学习、做事情形以及老人是否会关怀别人,是否喜欢与人接触,是否喜欢运动散步,生活是否充满了生气等。5、创造轻松的环境,越为拘束所困,对其潜在心理活动的发掘影响越大。对老人叙述的问题和看法,要注意倾听,不要立即评论,更不要表现出漠不关心,应尽量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6、做到正确认识,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这样既可以引起老人的信任,又可以解决其心理上的实际问题,不让他们产生渺茫的感觉,要让他们从亲身的经历中尝到甜头。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鼓励和支持,以增强其必胜的信心。 (二)舒缓护理1、舒缓护理定义为那些对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晚期患者,给予积极和全面的照顾,以控制疼痛及有关症状为重点,并关注其心理、社交及精神需要,目标在于提高和改善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作为一种全面照顾,通过预测、防止及对痛苦的处理来优化患者生命质量,提高家属的生活质量,贯穿疾病的始终,涵盖生理、心理、情感、社会等方面。2、相关术语2.1、香港——舒缓护理/善终服务2.2、台湾——安宁疗护2.3、内地——临终关怀/姑息护理/缓和护理上海制定的《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设置标准》中,确定了将临终关怀科名称改为舒缓疗护。三、核心服务 为舒缓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心灵的全人照顾,协助患者消除内心冲突,实现特殊心愿,安排未尽事情,道别亲朋好友,以爱心关怀陪伴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协助病人及家属面对患者的死亡和渡过哀伤。四、服务内容1、医疗服务由执业医师依据临终老人病情评估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具医嘱及舒缓措施,由注册护士执行姑息治疗:对老人及时进行疼痛评估,以减轻老人的痛苦和不适症状为首要,不以治愈和延续生命为目的,如疼痛的管理和控制、紧急症状的处理、支持疗护等。2、康复服务临终老人的康复运动方案制定宜由专职或兼职运动康复师执行,通过按摩、适量的局部运动、中医及其他传统医药等,达到延缓功能衰竭、缓解疼痛及肢体僵化等,以转移其注意力,调节心理上的不安,提高舒适度。3、护理服务生活照料:依据老年人能力评估级别及心理需求对老人制定、提供个性化的照护方案,并监督落实。为老人提供持续性生活照顾,以确保老人享有舒适、清洁、安全的日常生活。舒缓服务:为老人实施疼痛控制、舒缓不适症状,包括用药及各种专业护理措施,以及陪伴及交流。对功能障碍如排泄困难、吞咽困难、活动困难等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最大限度的缓解老人病痛及不适,增强其对临终阶段适应性。风险干预:对烦躁、坠床、跌倒、压疮、误服药等风险早期采取防范措施,对有自杀倾向的要早期发现,早期心理干预及社会关系支持。维护尊严:服务人员应维护老人的个人权利,保护隐私,尊重个人生活方式,鼓励其乐观生活、勇敢面对现实。感染控制:执行消毒隔离技术、预防交叉感染、监测及控制院内感染。营养支持:老人的营养评估及饮食方案制定宜由专职或兼职营养师执行,应根据临终者营养状况和所患疾病,结合个人偏好制定个性化营养餐。营养配餐宜色香味形俱全,温度适宜,促进食欲。对不能自主进食者应按时喂食、喂水,以维持机体热量需求。4、社会工作者服务老人服务:承担老人情感支持与协调作用,与老人进行人文交流与陪伴,减少恐惧和焦虑,协助处理相关事务。家属服务:为家属提供需求信息、情感慰藉、哀伤期辅导。社会支持:与相关第三方协调,为对社会有重要贡献,以及生活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申请社会及政策援助。根据机构的性质和服务能力,协助联系相关资源如:法律咨询、殡葬服务、后事处理等服务。信仰关怀:依据老人的文化、民族习惯、宗教信仰需要,提供心理精神的寄托相关服务。善后服务:尊重遗愿,遵照合理的民风民俗,处理后事。尊重遗体,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范进行遗体料理,保持身体清洁、体位自然,维持良好的外观状态。料理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尊重逝者的人文态度。 (三)生命教育 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老年人的生活差别很大,有些老年人生活充实、自信、满足、安宁,能够以积极、独立的姿态面对生命的最后阶段,坦然面对生命的衰老和死亡,幸福感很强,生活质量很高。而有的老年人却在焦灼、抱怨、不平、失落、恐慌、自卑中郁郁而终。老年人对生命的态度不同,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不同。这与个人生活境况有关,但与生命价值观的关系更大。针对老年人展开积极的生命教育,使其生命价值观与生命体验合而为一,是从社会层面帮助老年人体认生命的真谛与价值、从容幸福地享受人生的必要之举。老年人的生命观念深刻影响着后代、年轻人的生命观念。人到老年,需要开拓与生命意义更直接相关的生活形式,这对每一个老年人都是人生崭新的挑战与生命课题。基于社会的教育责任,各国均应重视开展对老年人的生命教育,以帮助他们建立珍爱生命的生命观,创建健康积极的人生。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从多个方面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生活品质。一、自我实现。老年人有更强烈的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和欲望,应该致力于帮助老年人自我实现价值观的满足和实现。帮助老年人强化生命哲学的领悟、获得更深刻的生命智慧、更多更广泛地实践自我发展的领域,这是老年人生命教育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功能。二、追求幸福。幸福是基于对自我的认同和对未来积极建设的愿望与行动。幸福的一面是对自我现状的认同引发的满足感,另一面是对人生未来积极展望的愿望与行动,积极的满足是幸福感的源泉。对老年人而言,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物质欲望降低了,生活束缚变小了,幸福的愿望却更迫切了。增强老年人追求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是老年生命教育的核心目的。三、人是“向死而生”的生命。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是面向死亡的存在,死亡始终以在场的方式存在于生命“活”的过程中。死亡不是终结,而是贯穿于生的过程的存在。人类大概也是唯一“向死而生”的存在,因为人类能意识到自我的生命,人类以思考自身的方式活着,人类的思考与生命的实践共同构成生命本身。让老年人能够理解生命的过程,把握活的方式,坦然地面对死亡的临近。理解生命意义的能力并非与人的年龄成正比,有的人很年轻,就有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念,有的人虽然迈入暮年,却未必有正确的生命认知和体会。因为个体的修行有差异,对生命体认的能力各有不同。为了消弭这种个体的差异状态,开展生命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参与。    1 
返回顶部

问题、需求、建议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